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

我的學習之路


(跟兒子們一起做的餅乾,當時對於他們歪七扭八的線條感到受不了,現在看來,卻覺得他們的作品才是獨一無二很有創意的作品呢)

小時候懵懂無知,以為學習就是讀書考試,不曾真正知道,到底自己在學什麼?學這些課本上的東西要做什麼?(可以確定的是書本上的知識會考試,不管懂不懂、理解不理解,就是要背起來,才能考高分。那麼,考高分有什麼好處?

1.不被責罵、打:直到現在,腦中沒有太多被責罵的記憶,但卻刻骨銘心:小四去參加科展,被主任說自己很驕傲;小五小六的楊老師說我太兇;國中導師說我再不努力考不上嘉女;國中數學老師用板子打過我手心,因為沒有把每天十題的數學練習題寫完。

在年幼無知的國中時,其實很多次發成績,老師用教鞭打成績不好的同學時,我都是很慶幸自己"逃過一劫"的,甚至有時候會認為,被打的同學就是活該,誰叫他們不好好用功唸書成績不好,很理所當然地把這一切簡化為:努力讀書=應該的、會得到成功的;不努力讀書=活該被打被罵被不喜歡。

到了高中、大學,沒有被罵的經驗,因為老師的注意力會放在最聰明的孩子身上,當時想極力爭取老師的認同與讚美,高一甚至還當了班長,但成績不好,得不到認同,有被忽視放逐的感覺。成績不好,自己什麼都不是。(你怎麼定義高一的自己?其實很心疼那個看到自己第一次段考考出來,排名從後面算起來第三還第五,非常驚訝自己成績怎麼可以那麼差,卻又不知所措,茫然無所適的自己不是嗎?你會很想告訴高一的自己:「沒關係,孩子,那不是你的錯,你已經照著大人告訴你的用功努力讀書去做了,但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,也不知道該從哪裡改進,一切一切的認同危機都自己挺過來了,這很不容易啊!難道還不值得跟自己說一聲:「你好棒!」嗎?


--想跟自己說:看到了嗎?你的人生已經被簡化成:不努力=活該承受一切不幸,都是你自己的錯。但你有沒有好好想過,人生不是只二分成『勝利組』與『失敗組』,極盡所能擠進勝利組,就可以嘲笑沒有擠進來的失敗組,誰來定義失敗?誰來定義不努力?誰來定義不幸?又誰來定義什麼叫做『成功』?

妳所承受的簡化制約教育,讓你現在也變成一個焦慮又恐怖的母親,急著想要讓你兒子也步上這條過度簡約的路,學習當初你身邊的大人/教育者對待你的方式:忽略感受、忽略人的極限、忽略思考,將學習簡化成:努力才能得到成功。但,學習的過程不重要嗎?學習的過程中,思考自己在學什麼?為什麼要學習?可不可以不喜歡現在的學習?難道這些不重要嗎?這可是現在的你回過頭去看自己的學習過程時,認為很遺憾的地方呢!而這些遺憾造就現在的你時常感到混淆與挫折。

記得嗎?大學畢業後,每當遇到困難或疑惑,你就一直很希望有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來教你該怎麼做,來告訴你真正的道理是什麼,因為你欠缺思考能力,你只希望有答案,或者說,遵循"智者"給的答案去做,即使錯了失敗了,也不是真的『自己的錯或失敗』,而是智者的錯,智者的失敗,你完完全全在這樣的教育過程中,被教成『害怕失敗、不敢失敗』的人!

(親愛的,你還要重蹈覆轍嗎?想想孩子的游泳課,他老是沒有把動作做好,做對動作、姿勢正確真的那麼容易嗎?他真的不能不上游泳課嗎?不上會怎樣?你在焦慮什麼?)

2.被說很聰明、很厲害,然後開始對自己的表現感到得意,認為自己很厲害很棒,然後就變成「人生路上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難得倒聰明的人的」(-->但實際狀況真的是這樣嗎?那些過不了很多關卡的人,難道沒有真的很聰明的人嗎?)。但是當成績不好的時候,不再把聰明跟自己劃上等號,不聰明似乎一切都"完了"--沒有鼓勵讚美,認為自己很差,沒有希望;也不知道不聰明的話,該怎麼定義自己?該把自己擺在哪個位置?自我認同混淆--我到底是聰明,還是不聰明?到底自己受不受人喜愛?

3.唸好學校:高中跟大學聯考,我都沒有考到所謂的高分(什麼叫高分?前五志願的國立大學:台大、清大、交大、政大、成大,考得進去就是高分吧)。私立學校又分為「風評比較好的私立學校」跟「隨便考都可以考上的私立學校」,最後我的「位置」在比較好的私立學校中,也算不幸中的大幸--考上私立叫「不幸」;「大幸」就是選了社工系,開啟我人生最重要學習的系,也是活到現在,學到最多、對自己最有幫助的知識。

從小到大一直被灌輸:好好唸書考高分(能拿高分表示能力越好)、念好學校-->找到好工作-->賺很多錢過好日子。但是,親愛的,你長大了,你認為,人生真的就是能考高分就能力越好嗎?你只能說,能考高中表示「考試能力」比較好而已;但人生不是只需要考高分的能力而已啊。